1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我校校长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会上受到表彰。匡海学校长赴京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日晚,校党委书记袁纲到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迎接载誉归来的匡海学校长。 我校此次获奖研究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原始创新。 匡海学校长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以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和原则。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性味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 此项研究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上述研究模式,课题组首次阐明了吴茱萸、麻黄各自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为温性,而麻黄的辛味为温性,苦味(物质基础为课题组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凉性。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温性;其苦味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功效,物质基础是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凉性。基于传统方剂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而在方剂中起相应的配伍作用。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 种化合物(25 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 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 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 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 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匡海学教授提出的这一新假说,既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创新,以现代科研技术明确并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同时构建了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到机场迎接。 |